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正文>

“阅享人生,书韵吉财”|悦读阅美|非遗图书(2)

2025/04/18  点击:[]

20254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开卷即有益,读书便明理。

文化底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豪的底色。我们为自己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馆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有关于我国的“非遗”文化,推荐一系列有关于“非遗”相关书籍。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表演艺术

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

 

蒙古族长调民歌 

    蒙古族长调民歌,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主要流行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蒙古国。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古典音乐艺术形式,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

 

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聚居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音乐。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

 

花儿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

 

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流传于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之后又融入了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西安鼓乐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当完整的曲目、谱式、结构、乐器及演奏形式。

 

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是一种舞蹈和娱乐活动形式的名称,指那种有众多人员参加,以歌舞为主的大型自娱自乐活动。新疆各地都有自己的麦西热甫,形式大同小异,各具不同的特色。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流行于中国朝鲜族的表演艺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

 

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粤剧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等广府民系聚居地,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

 

藏戏 

藏戏在西藏自治区称为“阿吉拉姆”,在青海省称为“南木特”,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云南、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自治区以及印度、不丹等国家的藏族人居住区。

 

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

 

赫哲族伊玛堪 

赫哲族伊玛堪是赫哲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流行于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赫哲族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

 

福建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其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

 

 

 

 

 

 

 

 

 

 

 

相关书籍: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J632/9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J82/5

 

         

 

馆藏来自于数字资源读秀学术

 

本文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可删。(审核人 朱雪刚)

 

版权信息:Copyright@2016吉林财经大学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联系电话:0431-84539207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16号 备案号:吉ICP备10200631号-2

技术支持:网络技术部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