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页轻启间,邂逅匠人精神。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匠人之心宛如熠熠星辰。他们执着专注、精雕细琢,用双手赋予器物灵魂。我们甄选相关佳作,邀你共赴精神之约。这些书或述传承坚守,或谈创新精益,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制造,从匠心独运的个体到追求卓越的企业,为你呈现匠人精神的多元魅力。让我们在书海探寻,于文字中体悟匠人精神的深邃内涵,开启一场灵魂洗礼之旅。
1.《寻路非遗:择一事爱一生》
本书作者历经四年跋涉,寻访人生暮年的非遗传承人,赶在生命与技艺消逝之前,记录下他们“做艺”与“做人”的酸甜苦辣、浮浮沉沉。并以其中19个故事为缩影结集面世,从北疆到南国,从高原到海滨。从名动四方、桃李盈门的殿堂大家,到苦守清贫、陋室孤灯的民间艺人。他们择一事,爱一生,天生倔“匠”,不弃不悔。这是一本中国非遗之旅的纪行之书。这是一本由数百万字海量口述记录凝练而成的文化之书。这是一本完整复原19位传承人学艺缘起、人生苦乐的生命之书。
馆藏地:第二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G12/100
2.《匠人》
“生活中所需的一切,曾经就在家前屋后。那时的日子直接、新鲜。那时的人们以情相待,用心相处。”出生于苏北申村的作家申赋渔,在十八岁时离开家乡。当他十多年后重返故土,申村早已满目荒冢。面对故人的逝去与故乡的凋敝,申赋渔写下了《匠人》,试图以此留住旧日的记忆与温情。与老黄牛相依为命的篾匠,当过逃兵的扎灯匠,总是嘻嘻哈哈的剃头匠,被送进了精神病院的花匠……十五位匠人的生命故事,重现了一个村庄充满失落与奇迹的生活图景。每个漂泊在城市里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消失的故乡。《匠人》如同一部纸上纪录片,复活了这些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和那个粗糙而温暖的年代。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53.7/77
3.《匠人匠心:用一生, 做好一件事》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这是一份幸运,更是一种选择。《匠人匠心》介绍了近20位中国传统手工艺人及其他们承载的手工技艺,在展现传统手工艺之美的同时,细腻、真挚地描绘了他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态度,沉静而朴实的快乐与生活,传达出传统手工艺人纯粹的精神之美。“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个人首先要淬炼心性,养成自己;唤醒体内的一流精神,才能达到一流的技艺,这正是传统手工艺人的宝贵精神内核。这种内核,恰恰是身处快节奏生活与世俗名利裹挟下的现代人最缺乏的人生定见与价值坚守。透过这本书,你不仅能邂逅工艺之美,更能遇见那隐藏的匠人之心。
馆藏地:第三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B848.4/1095
4. 《大国工匠:寻找中国缺失的工匠精神》
这是一本非常全面又深刻的书,书中不仅回答了中国为何缺少工匠精神,更论证了工匠精神何以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笔者提出问题让人思考的同时,不忘给出方法和解决之道,这也是推荐《华夏智库·新管理丛书 大国工匠:寻找中国缺失的工匠精神》的原因所在。或许在有些人看来,工匠精神已经落伍。但事实上,无论是在企业管理还是个人职业中,这种精神都至关重要。它意味着不满足于“知其然”,而必须探索“其所以然”,唯有从根源上认清问题,方能实现真正的改进与传承。当今时代,我们鲜少为一流的设备和材料发愁,真正匮乏的,正是这种沉心静气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情怀。让我们响应作者的呼吁,在新时代重拾匠心,回归本质。
馆藏地:第一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F272.92/1189
5. 《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
自古以来,工匠们便以炉火纯青的技艺、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于平凡中铸就崇高,在岁月里谱写辉煌。历史证明,“工匠精神”是一种永不褪色的高尚品质,为任何时代所必需。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将工匠精神发挥到极致,正是构筑个人与组织核心优势的根本。对于每一位职场人而言,传承并弘扬这种精神,已不仅仅是谋生与发展的必需,更是实现精彩人生、成就生命价值的意义所系。本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从多角度深入阐释了在职业生涯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馆藏地:第一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F272.92/1140
6. 《关东五十匠》
本书是一部关于东北民间工匠的人物散文集。作者将目光聚焦于黑土地上的劳动人民,整理总结了不同行当的业态生活,通过50篇优美散文以流畅优美的文字为我们生动呈现了往昔甚至直到今天仍存在着的50种民间匠人的工作与生活状态。这些曾经活跃在民间的手艺人包括秤匠、伞匠、成衣匠、画匠、塾师匠等,他们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既方便了普通人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承载着普通劳动者和中华传统手工业的独特智慧。过去的工匠艺人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他们的高超技艺和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对于新时代国家民族的腾飞仍有重要意义。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67/2709
7. 《手艺:渐行渐远的江南老行当》
本书撷取与江南地区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60多个老手艺、老行当,分匠作、加工、服务、文娱、其他等5类加以叙述。从童年视角、个人记忆切入,并通过大量、扎实的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有场景,有人物,有加工技术,有风俗习惯,血肉丰满、生动鲜活。作者将老手艺、老行当的内容当作历史,确保其相关技术的真实性;同时采取散文的笔致,娓娓道来,文字相当有感染力,具有文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书中配有生动的漫画插图,与文字相辅相成。它不仅让阅读过程更富意趣,更能引导读者沉浸于手艺人的工作场景,使工匠精神的画卷在眼前鲜活起来。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67/1691
供稿者: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张树美
(本文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删。)
(审核人 朱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