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以其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作品,深刻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个体命运的波折。他的文字,是对自由与尊严的不懈追求,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这些作品中,您将感受到巴金对传统与现代、束缚与解放的深刻洞察。让我们一同在巴金的文学激流中,寻找共鸣,汲取力量。
 
 1.《家》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撕开了在温情关系掩盖下的大家庭的勾心斗角,暴露了所谓“诗礼传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无耻,也描写了新思潮所唤醒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反抗,从而宣告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
 馆藏地:第二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H319.4/2831
  
 2.《春》
 
 
 《春》是“激流三部曲”之二,《家》的续篇,《秋》的前篇。《春》继续讲述发生在破败的高家大院中的故事。主要描写两个少女淑英和蕙在相似的环境下的不同遭遇和结局。还描写了琴、觉民的斗争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淑英的影响。对于蕙和觉新,作者在显示深厚同情的同时,也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总之,《春》不仅是一部反映封建家庭内部问题的作品,也是一部激励人们勇敢追求自由和民主的作品。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47.5/104=2(3)
  
 3.《秋》
 
 
 《秋》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三。以五四运动后四川成都高家为背景,讲述其衰败过程:觉新妻儿接连离世,家族分崩离析。青年一代中,觉民、琴等追求自由,反抗家族成婚,淑英也成功逃离。书中深刻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毒害,赞美了青年的觉醒与反抗精神,反映社会从封建向新思想转变的趋势,展现了高家在时代浪潮下走向没落的故事,揭示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体现了作者对旧制度的批判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馆藏地:第三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47.5/101 
 
 4. 《寒夜》
 
 
 《寒夜》以抗战时期重庆为背景,讲述了汪文宣一家的悲惨故事。汪文宣是个懦弱善良的小职员,身患肺病,工作艰难还受上司刁难。他的母亲守旧唠叨,与儿媳曾树生矛盾重重。曾树生为维持生计在银行工作,却也陷入痛苦挣扎。家庭的贫困、婆媳矛盾和疾病最终导致家庭破裂,汪文宣在寒夜中死去,曾树生远走他乡。作品通过这一家庭悲剧,深刻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批判封建传统观念和黑暗现实,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特色是心理描写细腻、手法现实、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巴金的经典之作,让读者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小人物的无奈与悲哀。
 馆藏地:第一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46.5/2
  
 5. 《我的故事》
 
 
 《我的故事》是巴金的散文集。其内容丰富,有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旅途见闻及对诸多事物的思考感悟等,如《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等篇章。主题上,批判旧制度,展现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坚守理想信念,憧憬美好未来;赞美人性真善美。艺术上,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语言简洁流畅,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巴金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其文字的感染力,引发情感共鸣,使读者在质朴文字中领略巴金的精神境界与文学魅力。
 馆藏地:第一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66/70
  
 6. 《华沙城的节日》
 
 
 《华沙城的节日》创作于于1950年底巴金赴华沙参加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之后。书中,巴金详细地记录了世界和平大会的召开情形,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当时国际社会对和平的强烈呼声与积极追求。他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了参观二战期间德国纳粹设立的杀人工厂的所见所闻,那些残酷的场景、遗留的痕迹,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罪恶与残暴,使人们对战争的苦难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认识。同时,巴金还讲述了中波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温暖故事,展现了两国人民在和平年代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情谊。其主题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珍视与向往,也洋溢着巴金作为新中国公民,在参与国际和平交流活动中油然而生的自豪之情,让读者从中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以及国际友好交流的重要意义。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66/415
  
 7. 《废园外》
 
 
 《废园外》是巴金抗战时期的散文。背景为抗战时期,日军侵略致生灵涂炭。文中以路过的废园为线,园内曾生机盎然,却因轰炸沦为废墟,园外有位青春少女,与荒芜废园对比鲜明。主题是对日军暴行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及对生命的同情,展现战争罪恶和人们的复杂心境。艺术上,情景交融,借废园荒芜衬悲愤;以小见大,由废园和少女反映战争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深刻且富有内涵。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66/411
  
 供稿者: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吴文晓
 (本文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删。)
 (审核人 朱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