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

阅读推广活动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图书展---2015.09

读一本好书 添一份力量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图书展

2017/03/31  点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7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侵略者烧杀掳掠,细菌战化学战无所不用其极,犯下了一桩桩令人发指的反人类反人道罪行。8年间,全国军民死伤3500万人。为了反抗侵略,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最终迎来了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全民抗战是百年沉沦中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深刻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英勇的民族抗争,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今天和今后继续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支撑。

这里展出的图书均为馆内收藏的纸质书或电子书,欢迎读者阅读。

吉林财经大学图书馆

2015年9月

推荐阅读抗战书籍目录

序号

封面

内容简介

1

抗战是中华民族史上最惨烈的卫国战争!3211419名官兵捐躯,206名将军殉国。2468架战机被击落,4321名飞行员血染长空。中国海军104艘舰艇全部打光,全军覆没。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修订版上下)》由郭汝瑰、黄玉章主编,是迄今最真实的一部抗战史实大揭秘!作者在查阅大量国家和地方档案馆抗战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参考日、美、英、中方出版的300多种图书,力图全面反映正面战场上的抗日史,真实还原历史本来面貌,书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硝烟远去,历史尘封,千古英雄,魂归何处? 郭汝瑰、黄玉章主编以《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 场作战记(修订版上下)》为祭,缅怀320余万伟大的殉国英烈们,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2

日本昭和天皇裕仁1926年即位,在位63年。由于日本皇室和政府的严密封锁,世人对其所知不多,尤其是他与那场以他的名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系更知之甚少。裕仁逝世后,世界对他的关注程度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发高涨。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裕仁与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的关系上。随着昭和时代的结束,裕仁身边的一些工作人员的日记和回忆录逐渐公之于世。美国国家档案馆也公开了许多有关太平洋战争以及裕仁个人的机密资料。躲在铁幕后面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裕仁被拉到了前台。

《真相——裕仁天皇与日本侵华战争》一书聚焦了日本这位不同寻常的政治领袖的性格、行为和思考方式,目的是更好地解读20世纪的日本社会和政治。全书关注的中心在于昭和天皇是如何在近臣的帮助下为自己开创了一方政治空间,并从此(在这片空间里)逐渐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作者明确指出,裕仁在制定日本战争战略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对侵华战争负有直接责任。

3

解学诗、松村高夫编著的《战争与恶疫--日军对华细菌战》是中日合作研究成果,激起了日本媒体广泛的讨论并获得高度评价,着重探讨了七三一部队在中国实施的几次主要的细菌战,全书资料详实可信。比如,详细记载了1941~1950年江西省鼠疫流行情况,清晰地记录着在此区间,江西曾发生鼠疫流行病例3931例,死亡1841人,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4

《厦门抗战纪事/厦门文史丛书》编著者洪卜仁。收录抗战开始至厦门沦陷(1938年5月)前后的史料,包括厦门抗战老照片、厦门抗战风云录、厦门沦陷期间往事、厦门抗战口述历史、鼓浪屿事件、筹建抗战死难者纪念碑、老报纸厦门沦陷前后史料辑录等部分内容。

《厦门抗战纪事》的出版发行,其目的不是记仇积怨,而是让国人铭记,在那场日本侵华战争中,我们的国家蒙受了多么沉重的灾难,唯有奋发强国,才能避免战争的苦难和残酷的历史悲剧重演。

5

三十年前,他是一位乡村教师。现在,他是与时间抗争的“中国慰安妇民间调查第一人”。作者历时30年,采访了123位受害女性,掌握了亲历者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以成此书。

央视网《中国好人》、凤凰视频年终策划《我》、凤凰视频《冷暖人生》、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已提前暖场,后续宣传还将持续推进。目前,本书所述资料已提供给韩国调查者,协助其完成“申遗”。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军在中国侵占大片国土,奴役、残害中国人民,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

作者王艾甫以民间收藏者的身份,搜集整理了抗战时期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实物、报刊,以铁的事实向人们呈现了20世纪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还原了历史本来面目。

本书集中收录了日军战地记者自己记录的侵华罪证,精选日本官方公开出版发行的《支那事变画报》的部分内容和照片,首次将这些在日本国内都难得一见的历史文物资料进行了重新编辑和出版。本书以史料性为特点,图文并茂,文字严谨,是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尤其是近代史研究者的必读图书。

附:《支那事变画报》及其增刊是日本在侵华战争的全面进攻和战略相持两个阶段(1937~1942),为了配合其军事进攻、鼓舞日军士气而出版的刊物。日本当时的摄影技术、排版印制技术堪称一流,不仅照片清晰,而且均附图片说明和简洁的背景资料,刊尾还编发了侵华日记。这些最真实的记录,在今天,恰恰成了日军侵华罪行的无可辩驳的铁证。

7

《台儿庄大战之黄埔师生录(套装上下册)》是一本黄埔师生抗战回忆录,以鲜活的第一手资料披露台儿庄会战的台前幕后,介绍历史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和趣味轶事。

《台儿庄大战之黄埔师生录(套装上下册)》从一个侧面全新地诠释了参战黄埔将士在台儿庄血战的英勇气概,是对台儿庄大战参战将士最好的纪念,对于进一步深化对台儿庄战史、抗日战争史、黄埔军校史的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8

一个国家不可欺侮,一个民族不可健忘。

对于每一个爱吾族类情同手足,眷我华夏铭心刻骨的同胞来说,回望二战,难平一心,有些往事不该成为往事,有些历史不该成为历史,尤其当基本事实还没有澄清,孽债还没有得到偿还的时候。作家、诗人朱小平所著《谁该向中国忏悔——抗战胜利反思录》一书,正是代我亿万万同胞而发拷问,为我数千年祖邦而鸣不平。

是的,谁该向中国忏悔?

——此一声发问,掷地有声,具有雷霆万钧之势,恨不得震落一天繁星。

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当时,东北农业人口占80%以上,日本的统治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对农村和农民的统治。日本统治东北14年间,对农民土地的大量占有、对粮食等农产品的掠夺、对劳工的强制征用、鸦片毒化政策的实施、苛捐杂税的征收等,皆给广大农民带来深重灾难,极大地破坏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加速了农村的破产进程。李淑娟、车霁虹、段永富、王一江、李红娟等编著的这本《日本殖民统治与东北农民生活(1931-1945年)》借助丰富的史料,从东北农民生活入手,揭示东北沦陷时期日本殖民统治的实质。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批驳“侵略有理”、“侵略有功”邪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0

时至晚清,老迈昏聩、日薄西山、风烛残年的老大帝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即以影响近代中国的关键人物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严复、慈禧、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为载体,兼及林则徐、魏源、徐继畬、郭嵩焘等人,叙述国门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下被迫打开,历经血与火的碰撞,中华文明逐渐走出几千年自成一体的封闭怪圈,与世界融为一体的艰难历程,对近代中国历史进行了多侧面乃至全方位的探究与反思。

11

《历史上的南京之战(套装共2册)》分为六朝、宋明清、民国三篇,记载了自西晋灭吴的建业之战起到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为止一千多年来发生在南京的27例重大战事,作者以详实的史料,高度专业的军事素养,对南京的军事地理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历史上发生在南京的重要战役起因、经过、成败得失进行了详尽的交代和客观深入的分析,对伴随着历次战事的朝代更迭也进行了简要的交代和叙述,是一部全面、系统、可读性强的南京军事历史通俗读物。

12

本书是《同舟共进》文章精选集。文章主要描述1949年大变局前后的我党谍报人员在国民党高层内部做潜伏工作的艰辛历程,重点记叙这些红色谍报战士的沉浮和命运。本书还有一些党史上很少涉及的中共叛徒的文字,读来引人警醒和深思。

13

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国民党人以三民主义、日本昭和军阀集团精英以法西斯主义,展开了一场他们自身及代表的主义在中国的冲撞与较量,富含历史的偶然,更富含历史的必然。本书从这些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入手,对错综复杂、扑朔迷离、恢宏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进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景式揭示和深入剖析。

14

李常宝编著的《抗战时期正面战场荣誉军人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南京政府如何应对抗战期间的军队伤残问题。

本书首先交代研究背景——南京政府兵役制的变迁,民众对军人的认知及战前国家对残废军人的安抚;重点探讨抗战爆发后南京政府关于军队伤残应对机制的被动确立;并通过战争伤残的案例分析,揭示抗战时期国军战力军力赢弱的程度。同时,本文分析荣誉军人与大后方民众的冲突,揭示出众生在战时家国利益考量之间真实而复杂的心态;最后交代荣誉军人在大后方的生产生活以及战后的最后归宿。荣誉军人的人生际遇集中反映了抗战之际中国前方与后方真实的社会样态,其间折射出乡土时代的民众与近代国家的公民这二者之间巨大的角色差异。

15

本书所有编章中都收录了原始资料,既有作战组织计划、长官与战区间往来电文、海内外媒体对战局的报道,也有中日双方的兵力部署数据、战斗序列表、尤其是百余幅作战地图,详尽地呈现了每一场大小战役的双方军队的部署。这些原始资料的保留,丰富了史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接触历史、探寻真相打开了一扇直观的窗口。

本书在大部分编章的末尾,都用单独的一节“所得经验教训”对某次战役进行评论和总结。这些总结既有对敌我双方胜败原因的剖析,也有对关键战法的概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无论是大规模的会战还是零散的局部扫荡战,作者按不同的地域分别记述,完整记录每一支参战部队的番号、每一天战局的变化、中日双方攻防进退的路线,文字结合地图,详尽记录了战争细节,真实再现了每一场战斗。

16

《看得见的二战史》: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二战历史普及读物。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以东方战场和西方战场的重要人物、重大战役为纬,经纬交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到全面战争的爆发、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以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组建、形成、发展并最终战胜德意日法西斯的全过程。

17

本书不但介绍了黄埔师生在这段时间中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功绩,比如东征、北伐、内战、抗日等等,同时也描述了大量曾经影响中国历史的黄埔精英们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以及一些国共中黄埔重要人物的传奇。

18

在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中,有靠嫡系上位的,有靠美式先进装备称雄的。只有第七十四军,是真正靠自己本事在抗日战场上打出来的主力之首的名号。

本书第一次客观、深度还原了国民党抗日首席王牌七十四军的真实面目!抗战中,第七十四军曾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多项战役,在正面战场参战时间最长,歼敌最多,战功最大。有“抗日铁军”的称号。这支部队出现在哪里,哪里就能出现转机,日军因此称之为“虎部队”(虎の子),在战场上畏之如虎。本书以抗战时期的第七十四军为主线,在揭秘这支赫赫有名的部队成长内幕的同时,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表现了正面抗日战场全景,在还原抗日战场真实细节的同时,与众不同的新写法定会让你大呼过瘾!

19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世人皆知这段历史,但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的问题: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战争爆发前后,中日双方的高层又是如何考虑的?……《大转折1937: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始末》结合大量的中日史料,互证对照,还原了1937年7月到1938年1月这一阶段的历史,细致描述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始末,将历史的细节交还给读者。

20

除了“军阀混战”,我们真的知道北洋时代发生了什么吗?

这一时期,社会精英的中国梦从乌托邦式“理想希望”型逐步转入“务实创造”型、“平等共享”型、“回归文明”型以及“自由宽松”型。他们既是筑梦者,更是追梦人。

他们不做空想家,而是勇于实践,勤于探索,务实创新,筚路蓝缕,为实现国家与民族复兴的梦想不懈奋斗。他们苦苦求索,为民主宪政南北呼号,颁布实施了第一部民主宪法,第一次在亚洲实现了真正的民主选举。他们推崇百花齐放,启动了一场又一场文化启蒙运动,缔造了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黄金时代。他们韬光养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展壮大了中国的军事国防。他们修造铁路,兴办银行,大办实业,诞生了第一架中国制造的飞机,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轮船。…他们是谁?当我们聊起他们,我们真的知道自己在聊什么吗?

21

中国空军和日本航空队较早的冲突,始于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这期间,除了曾经发生过小规模的空战外,广东空军也一度由谢莽领队,支持上海十九路军的地面作战。朱力扬编著的《中国空军抗战记忆》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阶段解说当年空军抗战的历史(包括空 军抗日的准备)。图与文字比例将为1.5:1左右,其珍贵之处在于书中收录很多从未面世过的历史照片,皆为航拍。且人物记述皆在亲历者口述基础之上。本书呈献给对抗战已经逐渐陌生的国人,这是全民所共有的历史,也是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22

该书经中央批准,由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牵头,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共同编写,书中全面回顾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14年间,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艰难曲折的战争历史,该书立足于记录真实历史,对国民党前期在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国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战略配合,敌后战场逐步成为全国抗日主战场等重大历史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的历史还原,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战场与盟军共同对日展开战略反攻,日本投降后的国际格局设计等抗日战争的有关历史细节也都作了详细的记录探讨。

23

八年的卫国战争中,除了喋血疆场的烈士,中国的特工人员也曾在敌后与日伪展开激烈较量。旅日历史学者萨苏,在日本生活十几年,深知这是一个细致到极致的民族。当这种细致与法西斯的残忍凶狠结合起来,可以想象将给中国的抗日军民带来怎样的伤害,也注定了我特工人员在敌后的行动何等艰难而危险。

本书就是作者从日本史料,从“敌人的眼睛”里,发现和记述的中国抗日特工鲜为人知的史实,以生动的细节展现了抗战时期敌后谍战,特别是十几宗经典绝杀日伪行动的全过程。全书分“人、鬼、刑、兵”四部分,既有中国特工人物传奇,又有敌方特务组织背景揭秘,还有抗联武装特工和军统培训、特工装备等内情披露,以独特视角,全面、深入展现了中国抗日隐蔽战线谍战史。

24

《亲历抗战——20位抗日老兵的口述》就是用口述方式再现北京抗战史,真实、鲜活地记录那段悲壮却光荣的历程。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困难的。困难在于,77年的沧桑已将多少历史的亲历者化作永恒,他们英勇、独特的抗战经历还没有来得及记录就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健在亲历者的记忆也会因着历史的久远和生理机能的衰残而越发模糊。

用口述再现历史是光荣的。光荣在于,我们这些晚辈后生可以与当年或金戈铁马或潜伏敌后的老兵面对面,默默陪伴、静静聆听、深深忆念。

在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晨报社的全力支持下,在北京抗战名将纪念馆、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的帮助下,我们最大限度地挖掘抗战健在老兵的线索,经过反复沟通确认,最终采访了武光、王大明、张廉云、方亭、洛林、赵勇田、叶于良、蓝文长、谷平、葛文、吴江平、俞立、王若君、訾安春、力伯畏、李建堂、姜国亭、姚明、范润、许植共20位抗战亲历者。他们或是中共抗战时期领导人、八路军战士、地下党员,或是国民党方面的军人、地下工作者,或是民族解放先锋队成员、进步学生。英雄不问出身,都为全民族抗战谱写了惊天动地的壮歌。

本书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采访、整理完成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并请提供更多采访线索,我们将继续挖掘、采访,核实、丰富口述内容。本书的生动和精彩,完全源之于这些抗战亲历者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丰富、生动和精彩。因为这是一幅国人都应知晓、永远不可忘却的悲壮历史画卷。

25

作者方军执着地追访亲历抗战的“最后一批人”,多年来笔耕不辍,博客访问量已达千万之巨。其文笔犀利、感情充沛、图文并茂,广受网友追捧,诸多网友因读了他的采访而落泪。除将关注目光投于抗战中共产党老兵之外,方军还将目光和笔墨着重在那些长期以来被媒体和大众忽略的国民党老兵身上。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同样为了保卫家国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他们崎岖坎坷的一生同样渴望您的聆听!

26

《二战大事记》为作者余志和根据丰富资料及近年来的解密档案编写而成,逐日介绍了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编排按照两种方式:横向:分为欧非战场、苏德战场、中国战场、亚太战场、国际关系5个部分;纵向以时间为序。

本书的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文字略学《史记》笔法,叙事既有骨有筋,又有血有肉,既有准确史实,又有生动细节。这本《二战大事记》,较好地填补了国内二战史研究和著述的某种空白。

27

1942是交织着饥饿与恐惧的一年:300万人饿死,300万人逃亡,中原大地,饿殍载道。这同样是被遗忘的一年:历史文献鲜有记载,相关统计多含混不清。这是1942年,旱灾、蝗灾、兵灾交加的河南,一场大饥荒正在肆虐。

时隔70年,大多数亲历者已经去世。《河南商报》几经筹划,派出7名记者,沿当年难民逃亡线一路向西;历时半年,行走3000里,搜集第一手的历史细节,重返几经变迁的历史现场,访问历经劫难的灾荒亲历者,力图复原那一段被掩埋的历史。

1942年,许多个人与家庭的命运被彻底改变,难民潮直接改变了某些城市的格局。1942年,几位记者的呼喊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一个政府的沉默让它彻底失掉了民心,一支曾经的劲旅却在民众倒戈的奇观中仓皇溃散……

28

本书以翔实的历史资料,真实地展示了180师的历史。

180师成长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河南一带积极抗日,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47年正式组建为晋冀鲁豫军区第24旅,在临汾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中战功赫赫。1949年2月奉命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师,参加对太原的总攻。之后先后参加扶眉战役、秦岭战役,在贺龙的指挥下一路向西南进发,为和平解放成都作出了积极贡献。1950年10月编入国防军,1951年2月参加志愿军,3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5月参加第五次战役,完成了任务。

但在回撤时孤军殿后,损失惨重,只有4000人归来。

1951年6月,上级对他们英勇突围归来慰勉有嘉。但7月开始,上级对180师的批评升级,说他们政治动摇,右倾逃跑,一个师损失殆尽,很多干部受到不公正对待。1952年,经过整顿的180师带着打翻身仗的决心重上战场,参加东线防御,1953年参加夏季反击战,之后移师参加金城战役,一路势如破竹,成为全线发展最快最远的部队,直到停战协议签字。180师用英勇战斗的胜利证明哀兵必胜。

29

日军在中国大地上最为疯狂的战略进攻,在武汉会战后便戛然而止。

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倾其主力,以百万之师与日军40万主力纵横厮杀在大别山麓、长江两岸,华中狼烟四起,战争悲壮惨烈。

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规模最大、牺牲最大、战果最丰、陆海空三军唯一共同御敌的一次空前大血战。继《国殇》热销全国后,军事作家张洪涛再推正面战场抗战新作《血祭--中日武汉大会战》。2008年是武汉会战70周年,本书以纪实文学的手法,以广阔、多方位的视角,再现了抗战历史上最为壮烈的战役—武汉会战的真实全貌。书中在着重描写中日之间军事较量的同时,还对围绕武汉会战展开的政治、外交上的纵横捭阖给予了充分的叙述。不仅描写了战争的惨烈、悲壮,也描写了中国军人的坚强、勇敢和不屈。本书史料丰富、图文并茂、语言生动,读后既令人感叹又令人振奋。

30

情报是战争的灵魂。日本的对华侵略。是在两条线上进行的:一条是公开的,这就是明火执仗的战争;一条是隐秘的间谍情报活动。而在情报战线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舍得投入人力、财力,动用一切先进的设备和武器;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无所不用其极,诸如金钱收买、色相拉拢、武力胁迫,第二条线上充满了欺骗、伪善和阴谋。

31

《红高粱家族》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作品。由《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五部组成。

《红高粱》主要通过"我的奶奶"戴凤莲以及"我的爷爷"余占鳌两个人之间的故事,讲述发生在山东的生命赞歌。主线是"爷爷"余占敖率领的抗日武装,辅线是"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是高密东北乡。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的是自发的造反势力,有的是混乱和无纪律的地方首领。他们没有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主动意识。他们反抗的原因来源于为自身的生存而抗争。整部小说中没有着墨太多的正面形象,"我爷爷"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既是"土匪"又是"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土匪的野性和英雄的血气使人物更加丰满和真实。在小说中,莫言竭尽全力的对几乎所有的战争场面都进行了精心的雕刻,甚至人与野狗在吞噬尸体时的较量也用了极多的笔触,展现了一幅幅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血淋淋的画面。在这些血肉交汇之中,莫言描绘了一片红如鲜血的红高粱。莫言正是以这种狂欢式的语言、天马行空式的笔触,塑造了一个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一种土匪式英雄,他们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又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32

五十年前,广岛、长崎的两声巨响至今余波未平,人间炼狱的惨象告诉我们和平安宁的弥足珍贵。目前,数十个国家拥有制造原子弹的能力,我们有理由为人类的命运担心。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几天,与罗素一起向全世界发问:"我们将结束人类的生存呢?还是人类将结束战争?"本书提示了原子弹诞生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实时再现了二战中原子弹从产生到投掷的全过程。

33

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这都是一本不寻常的书。它不是记者或者政府官员的创作,更非出于专业作家之手。执笔者本是互不相关的个人,出于对一家著名报纸提议的回应,以投书的方式将亲身经历的事件写出来——这是他们心底多年的私藏啊。他们写下的,不是对遥远幸福时光充满温馨的怀旧,事实上,对大部分投书人而言,拿起笔写下自己战时经历是一件痛苦的事。许多人对他们干下的或者目睹的事表现出深深的自责与懊悔。

34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与以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的同盟国展开了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本书汇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分为“上篇:全程纪实”和“下篇:专题解说”两部分。上篇采用将地区战场与时间线索混合穿插的传统写法,逐一叙述各个战场的全景进程,包含“序幕:战争阴云”“开场:远东硝烟”“爆发:欧洲沦陷”“激战:苏德大战”“蔓延:血染太平洋”“转折:决战斯大林格勒”“拉锯:逐鹿北非”“反攻:光复欧洲”和“尾声:日本投降”。其中波兰闪击战、列宁格勒保卫战、诺曼底登陆、中途岛海战、偷袭珍珠港等著名战役均有详细描述。下篇包括“谍光秘影”“风云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逸闻趣事”和“难解谜团”,对情报战、历史谜团和二战趣闻等作了详细介绍。

本书力争完整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详细解读前因后果,客观点评政治经济。拨开迷雾,还原历史真相。不仅从宏观上讲述战争,而且从细微之处着眼,努力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为读者呈现出不一样二战。

35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国破山河在》一书以全新的视角,从日本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不为国内所知的抗日史实。在敌方的史料中,虽然纪录的目的不同,却也保存了许多中国人为国死难的可歌可泣的事例。作者辛勤梳理日方史料,和国内资料互为对证,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重现于我们眼前。萨苏文笔灵动诙谐,将这段沉重激昂的历史,鲜活形象地展现给读者。

这本书,并不是为了呼唤战争,更不是呼唤复仇,而是希望以此唤醒我们对这些中国脊梁的回忆,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尊严。

36

本书以“左图右史”的形式带您看地图,读历史!重温那段硝烟弥漫,波澜壮阔的历史。原稿共35万字,地图140余幅,由于出版社有页数和定价的要求,做了一些压缩,一些章节未收入,如苏联的大清洗,边缘战场的争夺,战后审判等等......地图则收录了其中的100幅。

37

《有一类战犯叫参谋》是冰冷雨天的作品,在这里读懂日本陆军故事。从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太平洋战争,谁是真正的幕后元凶,日本的战争机器是怎么发动,又是如何运转的。在日本,说一个人狂妄、自以为是而又昏招迭出,就说他是“大本营参谋”。参谋、尤其“大本营参谋”,是邪恶、不可理喻的化身。跟通常理解的“幕僚”或“军师”不同。旧日本陆军的参谋是一种荣誉资格,是“精英”,他们不但出谋划策,还直接指挥战争。战争是怎么打起来的?回顾中日甲午战争以来的历次战事,皇姑屯事件是几个关东军参谋自作主张弄出来的;九一八事变是几个关东军参谋“先斩后奏”挑起来的,因为事变的异常顺利和成功,肇事者成了“民族英雄”,成为全军学习的榜样,从此参谋们更加比拼着到处搞事;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张鼓峰事件、诺门罕事件……一直到太平洋战争中诸战役,处处都是参谋们忙碌的身影。为什么又输了战争?参谋们知道如何挑起战争,却不知道怎么结束战争;更奇怪的是陆军玩陆军的,海军玩海军的,互不了解,也互不帮忙。参谋们的肆无忌惮、胡作狂为令大日本帝国没有回头路可走,只能往毁灭的悬崖一路狂奔……

38

南京大屠杀,究竟有多少无辜百姓惨死日军刀下?强征“慰安妇”制度迫害多少中国女性?多少军民被“特别移送”,成为731部队人体试验的受害者?……一段段惨无人道的血泪史,真实再现日军对中国军民实施的种种暴行。《铁证如山——吉林省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研究》是近年来有关日本军国主义侵华史料发掘、发现与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助于警醒世人、教育后人,不断从历史的苦难中汲取力量,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本书整理收录的89件第一手珍贵史料,不仅为研究日本侵华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无可辩驳地揭示和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也再次戳穿了日本右翼势力妄图否定与篡改日本侵华史的谎言和谬论。

39

拉贝,德国西门子公司驻中国商务代表,在中国工作了30年。在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此期间,他以其独特的身份,在尸骨遍地的金陵古城,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日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日记所展示的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以及拉贝先生感人的人道主义精神,都将使今天的中国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更深刻地思考未来。

40

数十年来,西方人眼中的“二战”始终是一场美英苏领衔抗击法西斯的血腥战争,亚洲战场上英勇抗击日军的中国却因种种原因被遗忘。

基于最新解禁档案,西方著名历史学家拉纳·米特披露了1937~1945年发生在中国战场上的一连串入侵、屠杀与抗争:从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炸毁黄河堤坝到派遣军队远征他国;从与罗斯福、丘吉尔、史迪威的国际斗法,到聚焦中国三大战时人物——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八年艰苦抗战,无数悲天恸地的事件。

本书客观全面地补正了鲜为人知的抗战细节。作者指出:自“二战”起,中国就已是“负责任的大国”。忍辱百年的中国如何从战火中淬炼重生?今天中日关系动辄紧张,背后有何历史根源?在此你将找到真实的答案。

41

崔永元自筹巨资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于11月15日在全国85家电视台同步播出,其同名图书《我的抗战》也在同一天震撼上市。据悉,该纪录片是崔永元团队历时8年、耗资1.3亿元精心完成的一部口述抗战史记,共采访3500人,集成影像200万分钟,搜集历史老照片300万张。同名图书《我的抗战》呈现了纪录片的原貌,展现了历史画面的原生态魅力,同时逾越了电视表现“不可为”的边界,还原了编导们深为憾惜的割舍的精采内容,在电视初编的大量资料基础上,做了颇有历史深度的延伸。全书由300位抗战老兵真情讲述,由24个独立的抗战故事组成。首次将战俘、伪军作为历史正面叙述的主角;重新为中国空军、文艺抗战者、情报工作者、修路民夫、知识分子等找到了合理的历史位置;描述了抗战过程中的爱情、友情、亲情;呈现了正面战场的22次重大战役,以及包括百团大战等几次敌后战场的辉煌战斗。

42

宋希濂:作者当时系第七十八军军长兼第三十六师师长。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上海战争爆发,我率所部第三十六师(约一万人)投入战斗,在江湾天宝路及大场一带与敌周旋了两个多月,无日不战,前后伤亡逾万。十月二十八日,奉命撤到苏州河南岸据守,战至十一月九日,又奉命向昆山方面撤退。到达昆山时,陈诚总部(陈诚那时担任前敌总指挥)已经撤走,那里只有一些找不到自己单位的小部队和失散的士兵。我得不到任何指示,便率部退往苏州。大约是十七日黄昏时到达苏州的。这个古城已是死一般的沉寂,街上店门紧闭,无一人。我走到电话局,和在无锡的顾祝同(顾那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战场指挥之责)接通了电话,他叫我迅即开到无锡去。当晚继续西行,于十九日正午到达无锡,即往见顾祝同。他告诉我,军委会命令第三十六师立即开南京,运输部队的车辆已通知铁路局准备,要我速往接洽。同时他对我说,这次撤退很仓促,许多部队弄得十分零乱,致不能按照预定计划占领阵地阻击日军的前进,苏州已于本日晨失陷,情况很紧迫云云。不久无锡、武进、宜兴等地相继陷敌,国民党军队毫无抵抗,敌军长驱直入,很快就进抵南京附近。

这次撤退的混乱,在战史上是罕见的。以这样大的兵团,即不能进行有组织的逐次抵抗以迟滞敌军的行动,又无鲜明的撤退目标,造成各部队各自为政,拼命地向西撤。战场统帅部对许多部队都不明白其位置,遂使敌军如入无人之境。各级指挥人员没有适当的撤退部署,不能切实地掌握部队,当然要负丧师失地之责。但最主要的是蒋介石过分地希望依赖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签字国对日本施加压力。以这样的主导思想来指导战争,所以弄得一败涂地。

43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深夜,日本侵略军向我宛平县守军开火,遭到我第二十九军的坚决还击,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卢沟桥反侵略的枪声,吹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的战斗号角,由此展开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成败,关系民族的存续和国家的兴亡。国难当头之际,凡我炎黄子孙,莫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同仇敌忾。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国共两党各捐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全国军民历尽艰辛,奋战八载,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44

《二战史》的作者约翰·基根犹如一位技艺娴熟的匠人,在叙述欧洲战场时乐于炫技,对于战争经过,领军将领,武器装备的使用以及战争细节的描绘信手拈来,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二战全景。详实的资料和曲折的过程主宰了作者的激情书写,长篇段落的持续让人看后欲罢不能,恍如福克纳在小说中不加标点符号,使读者在冗长的段落中憋气,直到一段结束才浮上水面换一口气。

45

任何一个国家国歌的确定,都与这个国家诞生的历程密切相关。《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已经开始之时,当时,中华民族正处在最危险的时候。“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是中华民族赖以继绝兴灭的唯一抉择。靠着由4亿人民的血肉筑成的这道长城,中华民族不仅没有被征服,而且彻底地打败了侵略者。而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近代以来一直积弱积贫的中国走上了复兴之路。由此可见,抗日战争这段历史,对于中国是何等的重要。其实,《义勇军进行曲》曲调本身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的时候,就已经流传于世界。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就在纽约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46

《日本为什么侵华(从甲午战争到七七事变)》通过对中日双方众多史料的求证,追溯了日本自1871年与当时的清政府建交至七七事变双方彻底交恶对立的过程中,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和推进,梳理探讨了近代世界格局中,中日关系的一步步演变,为读者展示了日本国策如何在各方势力的作用下从对华经济的攫取变成全面的武装侵略,中国则在退让中争取权益保全直至最后奋起反击的过程。

版权信息:Copyright@2016吉林财经大学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联系电话:0431-84539207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16号 备案号:吉ICP备10200631号-2

技术支持:网络技术部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