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文革结束,文学作品从流派到数量都空前的迸发。在许多人的心目中,20世纪80年代并非一个单纯的时间段落。至少,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现今,这个文化单元陆续嵌入各种阐释体系,充当理论架构的历史证据。新时期文学也是从1976年这个节点开始的,今天我们推荐的就是几本这个时期的文学著作——《年代书单》之80年代。
1.
《红高粱》
书籍简介:
作者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
2012年有一个名字响彻世界文坛,中国人第一次站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莫言,一个粗犷山东汉子,写出的文字却特别的能打动人心,这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故事总是很长,却让人舍不得,放不下。《红高粱》开篇写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这个地方也是莫言的出生地。莫言这里讲的是他“爷爷”和“奶奶”的故事。一片高粱地,有爷爷和奶奶的儿女情长,也有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染红这片高粱的有九儿的嫁衣和鬓间的红花,还有捍卫家园的满腔热血。
2017年|夏
索书号:第四阅览室I247.5/3494
2.
《班主任》
书籍简介:
作者简介: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
80年代初,人们并没有完全从“文革”中的伤痛中恢复过来,因而,关于“文革”的回忆也成为了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作品的大量出现,刘心武的《班主任》一直被誉为“伤痕文学”的开篇之作。
班主任
班主任
一个小小的班里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映射的社会“十年动荡”给人们思想上遗留的无法磨灭的印记。一个是有“外伤”的小流氓宋宝琦,愚昧无知却不想接受新时代的有益思想;另一个是有“内伤”的团支书谢惠敏,虽然满心满意的想成为一名革命者却眼界狭隘,是非模糊。作为“四人帮”愚民政策毒害下的产物,二者身上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创伤。班主任张俊石和宣传委员石红则代表了社会的另一面,文革过后,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于新知识,新文化,新社会的认知与渴望。
馆藏地:第四阅览室I247/20=7
3.
《芙蓉镇》
书籍简介:
作者简介:古华,原名罗鸿玉,男,湖南嘉禾人,电影编剧、作家,原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他的作品以描写湖南风情见长。已出版作品30余部,获得过11种文学奖励。主要著作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意等10余种文字,有的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或歌剧。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
“伤痕文学”的初期作品,大多只是对文革时期进行了直白的描写和控诉,而后期的作品更加多了反思与自醒。《芙蓉镇》这部小说就是“伤痕文学”后期比较优秀的一部代表作。湘西一个优美闲适的小镇子,原本的美好质朴渐渐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夫妻反目、父子成仇、互相举报、道路以目。黑暗不可怕,罪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在这种黑暗和罪恶中沉沦。秦书田和胡玉音这对"黑夫妻”对生活的美好渴望成为全书压抑基调最绚烂的亮色。十年文革的历史浩劫中,是非正义,道德伦理,价值感情全都处于崩溃的边缘,无数的个人和家庭分崩离析在悲剧的黑影下。文革,给每一个幸存者的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胡玉音说:“活着,像狗一样活下去”。的确,活着就是希望。
索书号:第四阅览室I247.5/1810
4.
《今夜有暴风雪》
书籍简介:
作者简介: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书被誉为中国“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史诗。当年数以百万计的知青,一方面是一批热血沸腾的垦荒者,另一方面,是一些必须“接受再教育”的青少年。十年的青春经历,应将这一代人造就成善于思想的“石头”,铺往通向中国之未来的路。
小说一开头就把人们带到了70年代末知识青年大返城岁月里的北大荒,由面及点,真实地描写了一种带着疯狂气息的混乱局面。正是由于这种真实的描写,使梁晓声成为第一个正面描写知识青年大返城的人。然而作者并没有使作品成为“知识青年返城闹事”的纪实录,没有停滞于对混乱的渲染,而只把知识青年大返城作为背景。更在这个背景之上,执着地叙写了暴风雪之夜中的曹铁强、刘迈克、裴晓云、小瓦匠、匡富春等知识青年中的佼佼者。作者没有回避知识青年在心灵和肉体上所受到的摧残和蹂躏,但很高兴的是书的结局是人性本善。
馆藏地:第四阅览室I247.7/712
5.
《一地鸡毛》
书籍简介:
作者简介:刘震云,1958年5月生于河南新乡延津县,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得主,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骑士勋位,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一级作家。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刘震云以16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6位,引发广泛关注。
这是一部读完让人如鲠在喉的小说,故事平淡无奇,琐琐碎碎,像一根钝刺扎入咽喉,不太疼痛却一直有一种异样的肿胀刺激着你的神经。小林的故事很无趣,办公室的勾心斗角,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但这就是生活。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因为现实的残酷和乏味而感到伤感。愿景和梦想在被冲击和洗刷后变得苍白无味,看到别人的成长自己会有些摇摆,可体会自己的成长却伴随着无助。小林经历的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几乎每个普通家庭都曾遇到过的一些事件。而这些事件还会在读者的生活中不断地重复或者以其他面目出现。刘震云写出了一个人人都会认同又都会感到无奈的社会生活现象。
索书号:第四阅览室I247.7/7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