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4-2 星期三

文化之窗

悦读阅美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之窗> 悦读阅美> 正文>

“悦读阅美”大师堂推介(7)

2024/11/21  点击:[]

“悦读阅美”大师堂又带着新一期回来了!!!同学们还记的吗?大师堂板块将每期介绍一位大师的几部经典之作。许久未见了,这一期我们推荐的是中国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

经典之作:

(1)《边城》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46.5/87

(2)《长河》

 

吕家坪盛产橘柚,民风淳朴,过路人可以随手摘橘子解渴,分文不取。附近萝卜溪的橘园主人滕长顺富甲乡里,为人义气公正,堪称模范,儿女均能帮助他兴家立业,三女儿夭夭最美最娇,活泼潇洒,人称“黑中俏”。最初搅动这里恬静安详田园生活的,是传闻中的“新生活运动”。枫树坳看管滕家祠堂的老水手满满,把“新生活运动”与会带来兵荒马乱的军队相等同,闹出不少笑话。见多识广的滕长顺对他说,“新生活”无非是走路要靠左,不许赤脚赤臂上街,对乡下人只是麻烦可笑,推行不通。直接威胁乡里安宁的,是驻镇的保安队。保安队长强迫滕家贱卖一船橘子给他们,私运到下游去发洋财,对夭夭虎视眈眈,寻机进行调戏,他还和地方上当权的“委员”们相勾结,对村民敲诈勒索,用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等种种名目,“将那些手足贴地的人一点收入挤去”。滕家和橘乡的平静生活从此布上愁云。作品最后,橘乡人都沉浸在社戏的锣鼓声中,夭夭仰视满天晚霞乐观地说:“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46.5/44(2)

(3)《阿丽思中国游记》

 

《阿丽思中国游记》是文学大师沈从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被认作是世界文学名著《爱丽丝梦游仙境》的中国续书,他借鉴19世纪英国作家卡罗尔这本风靡全球的儿童读物的技法和风格,让书中12岁的英国小阿丽思小姐和45岁的兔子绅士傩喜先生,迢迢万里来到中国,漫游辽远东方这块古老而又神秘国土的奇境,在中国的大都会和僻远乡村,他们遇到利种荒诞无稽、离奇古怪、荒唐不经的可笑可惊又可叹的故事。”带着游历中国的许许多多疑惑和感想,阿丽思随着傩喜先生悄然打道回国。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 I246.5/55

(4)《湘西散记》

 

《湘西散记》是2009年7月1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沈从文。本书描写了作者从童年到少年时代的成长与蜕变,记录了作者1920年冬天回凤凰时目睹的满姓大户人家与邻村田家发生的恩怨情仇,内中充满传奇色彩。杨宪益、戴乃迭选译的这十一篇作品,是从沈从文的《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及题附在香港重印的《散文选》中的《劫后残稿》四个不同性质的集子中选出的。第一部分为《从文自传》的两篇,第二部分的四篇散文选自第四部分来自《劫后残稿》。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66/394

本文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可删。

 

版权信息:Copyright@2016吉林财经大学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联系电话:0431-84539207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16号 备案号:吉ICP备10200631号-2

技术支持:网络技术部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