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窗

悦读阅美
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之窗> 悦读阅美> 正文>

“悦读阅美”大师堂推介(8)

2024/11/29  点击:[]

“悦读阅美”大师堂又带着新一期回来了!!!同学们还记的吗?大师堂板块将每期介绍一位大师的几部经典之作。许久未见了,这一期我们推荐的是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中国现代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茅盾主要作品有小说《蚀》《虹》《腐蚀》《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霜叶红似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宿莽》《委曲》;散文集《白杨礼赞》《速写与随笔》《话匣子》《印象·思想·回忆》《炮火的洗礼》《时间的记录》;评论集《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夜读偶记》《给青年作者的信》《鼓吹集》《鼓吹续集》;话剧剧本《清明前后》;中短篇小说《路》《三人行》《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作品集《茅盾文集》《茅盾选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1916年8月,任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192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1949年10月—196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78年3月—1981年3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经典之作:

(1)《林家铺子》

 

《林家铺子》是茅盾1932年6月创作的短篇小说,原名《倒闭》。载《申报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后收入短篇小说集《春蚕》。小说讲述了林老板这样一个谨慎而又精通生意的小商人,但在外受日帝国主义的军事压迫,内受国民党官吏的敲诈,还受地主高利贷的剥削,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为大势所趋。先是当局以爱国为由,出台“封存东洋货”的政策,使林先生不得不去请商会会长出面,从中斡旋,给党部里送去大洋四百块。然而事情并未就此了结,商会会长经过林家铺子时,就曾来提醒林先生:卜局长也要来敲诈。后来是镇上的卜局长“中意”林先生之女阿秀,要娶她做妾。林先生不同意,接着便是被县党部扣留。为了赎人,林家只得按商会会长的示意,送上两百元,就这样把林先生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作品反映了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剥削和国民党压榨下,20世纪30年代初期旧中国小商业衰败的情景,表现了人民抗日反蒋的情绪,主题深刻,内容丰富,人物典型,技巧圆熟。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46.7/61

(2)《子夜》

 

《子夜》原名《夕阳》,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约30万字。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节分别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月报》上发表过。1933年1月首次出版。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中国民族工业在买办资豢与封建专制的夹缝中求生存的画卷,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旧中国的社会现实作了深刻的剖析。小说主人公吴荪甫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表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既有发展民族工业的愿望的进步一面,又有资本家唯利是图,剥削和镇压工农群众的反动一面。《子夜》体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实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 I246.5/105(3)

(3)《蚀》

 

《蚀》是茅盾创作的中篇小说集,1930年首次出版。《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

《幻灭》描写女大学生章静感情脆弱喜欢幻想,对读书和爱情都感到幻灭。《动摇》描写中国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变化时,他在工作中动摇、犹豫、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革命失败后,他把武装力量带到南乡去继续战斗。《追求》描写张曼青、王仲昭、章秋柳、史循等一群青年,在革命高潮时有过积极的作为。在革命处于低潮时,他们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又看不到正确的道路,结果各自的追求都以失败而告终。小说在描绘人物时,注意将他们放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剖析其性格心理并借助时代、社会环境的描绘深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作品结构灵活多变,语言富有感染力,也是作者艺术功力的一大特色。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I247.5/532

(4)《虹》

 

《虹》是茅盾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1930年首次出版。全文描写从“五四”到“五卅”这一历史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觉悟、反抗、最终走向革命的过程。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生活道路,揭示了这一历史时期内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由封建制度叛逆者到革命者的艰苦历程。小说主人公梅行素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生性孤傲高洁,“五四”以前在成都一所女中就读。她与表兄互相爱慕,但是,父亲为了金钱,逼着她嫁给她讨厌的姑表兄柳遇春。后来,她发现柳遇春以前生活放纵。与此同时,由于自己的感情得不到满足,梅行素离家出走。在女友的帮助下,她来到泸州师范学校任教。对周围人们的浅薄无聊和精于勾心斗角,梅行素深感失望。之后,梅行素到惠师长家当了家庭教师。惠师长又当上省长。她以出席会议为由,摆脱了高师长的纠缠,寻找新的出路。梅行素到了她所向往的上海。这里的革命运动高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梅行素在革命者梁刚夫、黄因明的影响下,阅读起马列主义的书籍,积极参加妇女协会的工作,还参加了“五卅”运动,和群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发表讲演,开展罢工,逐渐成为一名革命者。

馆藏地:第四图书阅览室 索书号: I247.5/358

本文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可删。

版权信息:Copyright@2016吉林财经大学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3699号  联系电话:0431-84539207

 吉公网安备 22017202000216号 备案号:吉ICP备10200631号-2

技术支持:网络技术部  访问次数: